闲说草字头

我习字有些年头了,一开始写得歪歪扭扭完全就是拿软笔在写硬笔,到现在也像模像样。其中难免接触到了更多的繁体字,以及很多字的楷书、行书甚至草书写法。其中比较让人在意的便是这个草字头,我们现在看来的草字头都是一横两竖,但是纵观所有的古帖,全都是两横两竖,即中断。至于写法更是五花八门,但中断是肯定的。于是我便在考量现在的草字头部首是否也已经是简化过的草字头,在找了很多资料之后,我找到了冯大诚老师写的这篇科普博文,豁然开朗啊,而且还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在得到冯大诚老师许可之后,我将这篇博文转载了过来。

草字头是“草”字的顶上部分,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如今的写法是一横两竖。根据如今的规定,它的笔顺是先写一横,然后写两竖。

现在这样写的草字头是简化字,过去繁体字的草字头的一横是中间断开的,印刷字体是并排的两个十字(计四画)。

1.先说一说“草”字

有人看不起如今的简化字,说过去的繁体字是正体。其实,过去的繁体字也简化而得到的,例如,草字头更早的写法是“艸”。由两个屮组成,所以,查《康熙字典》以及《辞源》等字典、词典时,草字头的部首是六画。

屮,音chè,这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说它是“草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两个屮并在一起,就成了艸。艸是草木的草字原来的写法,也可以说是它的“正体字”。过去有些文人是坚持用艸,不肯用草的,他们认为草是“俗字”。

草,原来是意思 “橡子”(是橡树即栎树、柞树的籽粒),后来人们用“草”假借为“艸”,写作“草木”。但是借出去时间长了,就“不还”了,又新造出一个字(近似把草字的尾巴卷起来),来表示上面所说的“橡子”。橡子的壳可以把白色的织物染成黑色,所以“皂”就引申为黑色,如今还说“不分青红皂白”。这样,草就“一心一意”成了花草树木的草,而原先的那个艸字,却被扔在了一边,除了几位“老古董”之外,没有什么人用这个字了,等于废了。

2. 草字头的字都与草有关

草字头的字,从原则上说,都与草有关。

有的是草的组成部分,例如(莖)就是草梗,花(華)是草的繁殖器官,上古的时候写成華,后来造出来一个花字,而華则表示光彩、繁盛、中華等意思,并把它简化为华。又如芽、英(也是花)、(花骨朵)、(草尖)、等。

有的是草的名称,当然,古人的分类不像如今那样科学,只是指与草类似的植物或像上述植物样子的生物。如芦、苇、芝、茅、蒿、萍、苔、艾、藻、菅、萧、菟、荼、茶、荷、莲等等。这类字最多。

有的则由草而引出的某些性质,如莽、茫、荒、芬、芳、苦(苦本来是植物名称,后因其味苦而强调其味)等等。

总而言之,凡草字头的字,都与草有关。

3. 少数字不是真的草字头

但是,有些字如今看起来像草字头,在《新华字典》中查部首索引也放在“草字头”的部首中,但它们却不是草字头。这些字大概有这样几类:

荣、营、莹、萦、萤等模样,即凡是“草字头”下面连“秃宝盖”的所有字都是因简化而得到的假草字头。例如上面几个字的繁体字分别是榮、營、瑩、縈等,都是上面两个火下面秃宝盖,由于写草体字,上面两个火就“草”成了草字头的模样。

共、恭、巷、黄等字的上方,最初是一个廿,不是草字头。

夢(梦)、薨、蔑、敬、舊(旧)、護(护)、蠖、獲(获)、獾、灌、罐、鹳、權(权)、颧、勸(劝)等字上方也不是真的草字头,它们与芈(前些时候有电视剧很盛行)上面两个角上的部分是一样的,都是“羊头”,都与类似羊角那样的东西有关。

至于,这是節的節化字,竹字头的草书许多都写成草字头。

这些假的草字头的字,并不多,而且很有规律,很容易看出来的

顺便说一下,由于简化字的缘故,也有几个真的草字头却弄得不是草字头了。如,,这是兰花的兰,繁体字是(原义是用草苫上、盖上),繁体字是

4. 一些字有草字头但现在的意思好像与草无关

有些字是草字头,本义应当与草有关,但是在长期的文字演变过程中,它有了别的引申义,其本义却被人渐渐地忘却了。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看到艺字,令人想起来的是艺术、文艺、技艺、工艺等意思。但是,它的本义是种植,一开始写为,后来写为蓺,园蓺(艺)还有种植的意思,有园蓺引申到技艺、工艺、艺术等,字体也变成了藝。最后,老百姓嫌这个字太繁了,就把藝简化,写成了艺。《诗经·小雅·楚茨》:“我艺黍稷”中的艺就是种植这句话后来也写到了《千字文》里

,现在一般与“如”相同,常常说“如若”,但是,《说文解字》说这个字的原义是“择菜”,上面是艸,下面右表示手,表示用手摘菜。引申为选择,《国语·晋语》中秦穆公对他的两位大夫子明和公孙枝说:“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夫二公子而立之?”这里的若就是选择。不过,人们一般实在极少这样用了。现在的“如”,是假借。还有的意思是“你、你的”,《史记》中记载,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要“烹”了他,刘邦说,我们约为兄弟,“吾翁即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说“我爸就是你爸”,碰到这样的刘邦,以流氓对流氓,项羽真是没有办法。这里的若,也是假借,借为“乃、尔”,也就是你。现在人们大多只记得如若,借出去太久了,本义人们已经忘却了。

,现在人们的印象就是“不、不要”,看不出与草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会意字。上面的草字头是艸,底下的“大”原来也是艸,中间的日(太阳)落到草叢中间去了,也就是太阳落山了。“莫”(太阳没了)又引申为无,勿、不等表示否定的意思。后来,莫就专门表示这个引申义了,而在原来的“落日”“天黑了”这个意思上的莫被写成了“”。这个新造的字,下面多加上了一个日,有点重复,但是大家也都接受了。以“莫”为音符,所造出来一些字,都有被盖掉、没掉的意思:(藏地下了),(用巾围上了),(在心里面向往、思念)。

,原义是小草。引申为琐碎的,细小的、繁琐的。例如,苛法(烦琐严厉的法令);苛求(过于严厉、琐碎地要求), 苛刻(过于严厉、刻薄)。

,古人称某种水生植物,像蒲草而较细,也有人说就是藕。但是,这个意义人们已经不用了,人们只把董用作统率(董统)、管理(董成)、守正(董道)、监督之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中赞扬袁绍“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率领大军,扫除凶逆)。屈原《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我将守正道而不犹豫,即便终身处在黑暗之中)。如今还有“董事”一职,“董事会”的组织,说让某人“董其事”,董都是管理、负责、监督的意思。

荐、薦。现在一般认为,荐是薦的简化字,现在是推举、推荐、举荐的意思。古时候,荐和薦是不同的两个字。薦是一种草,据说是能够分辨是非的鹿类神兽廌所吃的草。荐是一种草席,古人席地而坐,荐就是垫在下面的草席。引申为垫在下面,又引申为进献、再引申为推举。由于荐、薦同音,古人多假借,以后很多人就认为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了,最后把薦简化为荐。

,原义是茈草,也就是紫草。后来假借为眇,眇是眼睛小,引申为小、小看。《孟子》:“说大人则藐之”。如今也多用藐视。本来都是用的用眇字的,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用藐来假借。时间长了,也就忘记了藐的原义。

这样的字,当然还有不少,如今看这些字,不容易看出它们与草的关系,但是它们的本义都与草有关。

5. 化学家创造的带草字头的字

在近代产生的汉字中,化学家是造字的“大家”。近代大多数的新字是他们造出来的。一方面,他们造了一些新字,另一方面,他们是利用了一些死亡的或接近死亡的汉字,对这些字赋予了新的字音与字义。其中有草字头的化学用字主要有:苯、萘、芘、苄、苊、茚、萜、蒽、菲等(菲字的其他意义也还常用)。

这些字都是拉丁语术语的音译,除了草字头部分的那个字的读音就是拉丁语术语中开头音节的读音。

在这些字中,最早音译的字是。英语为benzene,此字来源于benzoic,又源于法语benjoin,意大利语benzoino,意思是安息香。这是安息香树分泌的树脂,中国古代就从南方或南洋得到。这样,在翻译的时候,由于benzene这个词的来源与植物的分泌物有关,又是从芬芳这个意义上来的,于是就翻译成了带草字头的苯。苯是一个古人不用而接近于废掉了的汉字,化学家利用了起来,读音没有变。

是并在一起的两个苯环,苄基是甲基上的一个氢原子被苯基所取代,剩下的那些带草字头的基团或化合物都带有或并有一个或多个苯环(至少在初始命名的时候是这样),他们都可以看作是苯的衍生物,被称为芳香性化合物(实际上并不一定都有真正悦人的芳香味)。在翻译他们的名称的时候,也就都随着他们的“前辈”——苯,都带上了草字头。

这些字,都是近代才由化学家们新造的或者是“废物利用”翻新的。由于它们的根基,苯,是从与植物有关的词翻译过来的,这些字都带草字头也都可以理解了,对于草字头的字义来说,也还算有个来历。为了翻译这些词,造出来这些字,早期的这些中国化学家真是煞费苦心啊。

然而,先辈化学家的这种苦心,如今人们大都不知道了。我们的化学教科书上不说这种。不单是化学用字、词,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也有这个问题。我们的教科书应当包含一些科学史(包括中国科学史)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讲授,学生自己一看便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如今有些知识却日益被时间所湮没,知道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如果再不努力发掘和记录,恐怕以后“考古”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但是,这些问题目前似乎并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82337.html

Trackback from your site.

Leave a comment

Connect with FIBONACCI

Everyone all live in parallel with their own trou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