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make me think》好书推荐

其实这本书应该在行内已经有如雷贯耳的节奏了,不得不说在理论上,有些书更显得经典常青,即使他当时举得例子都已经过时,但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理论却一点都不过时。相比之下,纯技法类的书籍寿命就略显短暂,或许在几年之后这些技法都已经过时,甚至这个工具都已经被淘汰了。这样想想,压力好大。

言归正传,这本书的序言里就说你可以用一个中午的时间,就轻松阅读完它。事实上的确如此,即使我不断中断下来记忆某些东西,也只是用了两个多小时就阅读完了第一遍。阅读这本书的开始就是作者提出的可用性三定律。

别让我思考。

点击多少次都没关系,只要每次点击都是无须思考、明确无误的选择。

去掉每个页面上一半的文字,然后把剩下的文字再去掉一半。

从以上原则不难看出的东西就是书名,作者要说明的东西就是,你的设计,别让使用者做过多的思考。或许是一段文字,一个按钮。都要直达使用者的内心。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已经通盘的了解了整个项目,这也导致了我们没有办法站在一个新用户的角度上去考虑事情。就好像我做了一张DM,在简单经过一次校对之后,我一定会让一个没有看过这份DM的人帮我做第二次校对。因为我的校对已经开始趋于跳跃,我甚至没法发现电话号码的长度或是数字错误,这往往都是非常致命的。

那么使用者眼中的东西和你眼中的东西一样吗?直观上来说,当然一样,这就是同一个东西,并没有任何的改变。客观上来说,不一样。因为你知道这来自哪一家公司,他们的业务是什么,我该从哪里登录,从哪里开始。去哪里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东西。而一个新的使用者,他根本不了解这些,他或许只是简单的在百度上看到了这个链接跳了进来。但他还不知道这是谁家的东西,做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获取到对他有用的讯息。这时候如果你的设计会让使用者在浏览的时候产生问号,这是谁?干啥的?咋整?这能按吗?我去这说的啥?那么使用者会困惑,会疲乏,甚至会抛弃它。

扯到这里作者也单独就使用者的使用行为有一个描述,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会像一个布局者一样,希望使用者知道这是啥这是啥。但是使用者在使用的时候,他并不是在阅览一部大片,或是一本美味的小说。他只是一部扫描仪,快速的扫描着你精心布局的东西,然后获取自己想要的讯息。所以抛弃掉那些无用的内容,包括文字。它们在使用者的眼中只是一群被高斯模糊过后的蝌蚪罢了。

我们的设计往往喜欢标新立异,做一些狂拽把酷炫屌炸天的设计,在他们的眼中,这会让客户有震我一下的感觉。我个人只能建议你去广告圈,因为他们更需要这种震我一下的感觉。就实用性工具来说,无论是网站,还是APP,震我一下所带来的好感远远不如卧槽好卡,这他妈什么鬼到底按哪?格老子的我怎么返回,你他妈凭什么要我的资料等等这种讯息带来的负面高。甚至于会让使用者觉得很烦。你可以想象当你和妹子浓情蜜意干柴烈火势不可挡的时候,发现你买的套套特么的用了一个超烦的精致礼盒包装,里面还有特么的小礼物,好不容易扯出包装华丽性感迷人的套套却发现这个塑胶包居然特么是平口设计,这让老子怎么撕开,我特么还要去找把剪刀?妈的妹子还以为我要自宫呢!

我一直认为薄码是日本AV界最丧心病狂的发明,没有之一。同理,我们的原则是尽量不去让使用者因为做选择而思考,点下一步就是最愉悦的使用体验。如果不得不做选择的时候建议两种做法,第一:给个明确的选项,yes or no,黑或白,上或者不上,爱你或者不爱你。暧昧总是让人受尽委屈,不要使用模拟两可的描述,这个也行,这个也可以。请直接给出最有区别性的描述。有码还是无码你让我知道啊。第二:如果有选择空间,让使用者自己决定。举个简单的栗子,当我们把一张图片调整成模糊的时候,PS里有很多办法,有一种滤镜是模糊,你一按,图片就模糊了。OK这其实适用于我刚才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模糊或者不模糊。但是如果你能提供更多,比如模糊程度,这就是另一种滤镜,例如高斯模糊,他会给你一定的调整空间,由你来决定这张图片有多模糊。这么一来使用者的态度会更加友好,因为任何决定都是你自己做出的,我并没有强奸你的意志。

后续的部分作者就具体的部分提出了很棒的建议,这些我就不在文里废话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看书。最后提到的两个点分别是原型测试,这是非常多的团队都忽略的事情,但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次原型测试,不但可以用使用者的角度评判你的产品,还可以在早期就修正它。而这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功夫,甚至于你拿回家让女朋友帮你做这件事情都可以。而另一个点则属于内部矛盾,这个话题扯开了容易得罪人,只能说,每个人眼中看出去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即使是镜子里的你和照片上的你,都有不同。所以我倾向于优先使用者,然后再迁就内部矛盾。

这本书的受众应该很广,而阅读者虽然多半是设计师,但有些可能身在广告圈,有些身在设计圈(这里我是指单纯的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的要求更多体现在视觉上,当然现在的广告形式已经有了互动等等更多的范畴。但总体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我之前说的,震我一下,这种感觉。而纯产品设计诸如网站设计,UI/UX设计,则更多是针对产品本身而言,他们存在的意义更多是被使用,而不是被曝光。所以就像我说的,即使你的设计做得犹如美钻,但是用户更关心的是在切换的时候是否会有明显卡顿这种问题上。话已至此多扯一点,我觉得广告设计更多在于情感上的交流,与受众取得共鸣从而认可产品。而产品设计则更多在于体验上的交流,在于产品的易用性,流畅性,合理性。当然工设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不过,用一次性打火机人可以把用ZIPPO的人淹死无数次。

一句分享:正当你觉得已经完成了的时候,一只猫掉了下来,背上捆着涂了奶油的面包。

Trackback from your site.

Leave a comment

Connect with FIBONACCI

Everyone all live in parallel with their own trou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