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聊互联网黑话

之前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互联网黑话梗,即便是现在也频频被人拿出来,我倒是一笑了之,因为作为一个多年的前广告从业者,对此类黑话的接触怕是要更早一些,而且风格上也稍有不同,后来我认真想了一下,黑话且不止于此,在很多地方都会存在,所以就和朋友探讨了一下这些黑话的由来。

黑话这个词,最早是指代旧社会中一些不便直言的组织,为了沟通的方便,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系统,如江湖黑话,唇典切口等等,可以说是早期的加密语言。这个很好理解,一群特殊从业者,比如人贩子,俩人走在路上,要劫走前面溜达的小孩,那他们且不能当街就这么沟通了。嘿老弟,你瞧前面的小孩挺不错,咱把他绑了卖了吧。那估计他俩是走不出这条街了。所以他们就会用一些黑话,比如盘正条顺,夹了扯呼等等黑话,这块我不太熟悉,毕竟我没有相关的从业经历,也没有接受过类似的培训,只能是举个例子。

到后来,黑话也曾被笑着指代为一些难以理解的话,可能是一些小众群体之间的共同语言,也有可能是一些专门行业里的行话术语,随着互联网行业的繁荣发展,互联网黑话也就逐渐诞生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黑话之于黑话领域而言,发展得算是比较晚的,更早之前还有广告圈黑话,金融业黑话等等。我们现在听到的互联网黑话诸如痛点、闭环、生态…更早之前广告圈黑话中的长尾、引爆、垂直…以及更早那些呆在金融领域中的白领口中夹杂着半洋不白的单词,都属于黑话体系。

那么好了,黑话为什么产生呢?按说最早的黑话是为了行不轨之事,至少是不能够公之于众的事情,所以才会采用加密语言进行交流。可是如今这些职业,咱不说光明正大吧,怎么着的也算是可以公开的场合,为什么还需要使用这些加密语言来沟通呢?其实很简单,以前为什么有黑话,因为坏人不想让人听懂。所以,现在为什么还有黑话,因为说黑话的人并不想让人听懂。这好像有点绕,那么我挑明了吧,因为他们都不想说人话,借此来拉开两个群体之间的信息差,从而达到牟利的目的。

我们知道,在众多牟利手段中,有一条很常见的,就是利用双方的信息差来进行的。这里谋到的利益,不单只是金钱,也有可能是地位、名望等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在古代,因为学习这件事情本就是很困难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上学,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各种经典,所以很容易就造成了信息差。知识分子对于非知识分子而言,天然就有一种文化层面上的代沟。演讲者对于倾听者,是有一个隐性的地位差的。所以那个年代,掌握文化和信息的人,较容易牟利,因为文盲多嘛。

可是到了现代,义务教育普及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也基本上接地了,就差接根管子直接往脑子里灌了。所以整体的文化程度都上来了,虽然肯定还存在着一些非知识分子,但那都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穷困的地区,这些地区本身就已经产出不了多少利润了。而面对普遍接受了义务教育的人来说,想要再次形成信息差,就开始变得有些困难。你说一个事儿,哪怕是我听不懂,没听过,我掏出手机,很快它的由来和原理我就能大致了解。

所以想牟利的人愁啊,这帮子韭菜越来越聪明,都知道学习了,不好糊弄了。人一精明了,你想要再输出自己的内容,或是售卖自己的产品就变得越来越难了,那咋办呢?于是他们想了个损招,造词。

已经无法考证这个事儿是谁先干的,或许很早了。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听到的第一个新词是什么。就是那种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是那么个意思的词语。当然不是说那种专有的术语,比如“熵”。而是说那个词,你看着认识,却又不是那么个意思,可是等你弄明白之后,就会觉得扯淡,莫名其妙,不说人话,多此一举的感觉。

无印良品的东西,多数都是比较简单的,有很多留白,不做过多的装饰,早前我们用“简约风”来形容,我想应该是大家都普遍能够快速理解的词汇。直到后来,媒体开始炒作了另一个词汇,叫做“性冷淡风”,我就有点麻爪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性冷淡”听起来就会比“简约”要高级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这个词汇本身带有性暗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能够引起人的三重人格中“自我”的注意,从而使他们做出某些决策。

那么再回到新兴黑话领域,一件原本很简单的事情,或者说很好理解的东西,为什么要用上那么一堆不知所谓的黑话来描述呢?因为他们不想让你听懂,因为如果用人话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字:好。那这样根本就没有办法造成信息差,于是他们加上了一大堆你闻所未闻的词汇,把你忽悠得五迷三道的,让你产生了一种虽不明但觉厉的感觉。然后很多人就成为信徒了。

不说人话这个事情是我非常深恶痛绝的,我觉得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道理,任何一个观点,都可以用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如果你表达不出来,那只能说明你的表达能力不行。但现在的很多人,就是故意不说人话,不好好表达,就是要让你听不懂,这样才能从你身上弄到点东西。而被忽悠的人呢,也就紧接着进入了这个行业,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也照搬过来忽悠别人,这样他们就形成了一个群体,一个组织,逐渐垄断了话语权。

我个人爱酒,对于茶的兴趣比较一般,对我来说,二百块一斤的茶叶就挺不错了。有次我去某书画院做客,主人家正在煮茶,他问我这个茶感觉如何?我说挺香,有些回甘,余味挺好。他说这个茶价三千。随后又让我尝试另一种五千的,我却分辨不出更多,他就开始循循善诱,嘴里冒出了各种词汇,可惜我最后还是摇摇头,他倒有些可惜地放下茶杯,说你还不懂。

这没办法,咱确实是不懂,不懂就听着,听完就拉倒了。后来有一次,我应邀去参加一个酒局,期间聊起了酒,嗯,还是葡萄酒,这我就不困了。他问我这瓶酒的感觉如何,我说不是我最喜欢的葡萄,而且香气也比较一般。他就开始同我说,这瓶酒有什么香气,肉桂、迷迭等等。随后跟我说这酒的味道,黑醋栗等等。这些我自然是听得懂的,然而在场的很多人就听不懂了,纷纷投去了佩服的神色,也不知道他们在佩服什么。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不说人话了,在葡萄酒教学上,确实会广泛使用这些东西来描述香气和味道,但事实上,在日常中,其实不太会这么聊,因为大部分人,没事儿都不会记得肉桂、迷迭香的气味,这辈子也未必吃过黑醋栗。所以我一般都是用大家能听得懂的话来描述,甚至会用上青椒。

可人家不行,人家必须要用这些词汇来拉开大家的信息差,让大家不明觉厉,品不出这瓶酒的妙处完全就是因为自己土鳖,殊不知那孙子就是卖酒的,而他的酒也着实一般,建议零售价八百八一瓶,现在特价二百五一箱。为了能把自己的酒卖出去,他必须得这么跟你们唠。当然我最后也没有揭穿他,毕竟我和他没有利益往来,而且我也知道,如果我和他扯的话,最后肯定会换来那一句:你还不懂。

还是那句话,我始终觉得,能够把多深奥的道理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听懂的,那才是先生。而说了一大堆却还要对提问者说一句你还不懂的人,江湖老贼罢了。

Trackback from your site.

Leave a comment

Connect with FIBONACCI

Everyone all live in parallel with their own trou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