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识付费与阅读

最近和些许朋友聊天,偶尔会聊到自己在看的书,因为我最近在备考,所以在看《艺术设计心理学》,属于教材类,和诺曼的《设计心理学》稍有不同,当然也参考了他的许多观点。总体来说受益匪浅。而他们则跟我说,他们也在读书,在学习,主要是通过公众号以及读书会,有许多名师精讲,我就嗯嗯啊啊,结束话题。

先说一句,我个人觉得,人只要在学习就是好的,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从哪一种途径,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都是好事儿。

再说一句,我个人是非常反对这种所谓精讲的碎片化的学习方式。

这些知识付费在近些年来非常的流行,算是一种新的变现渠道,扯上钱了,其实多少都有那么点功利,也许初心是好的,也或许一开始有些作用,但到了现在这种遍地开花的阶段,基本都只剩下生意了。诸如技能学习班,有一部分是扯一些时下流行的互联网人造词,对着你一通忽悠,目的就是不说人话。另一部分则是流水线的作业教学,结果就是造成简历的同质化。而那些读书会就更扯了,号称几天读完一本书,这就跟网红打卡似的,你问他去过西安么,他说我跟大雁塔合过照。你问他去过上海么,他说我跟外滩合过照。所以你问他你读过什么书,他会晒出一大堆所谓的阅读进度。这比之买书放着便是读更加虚假,人家好歹还算是买了装点门面,而他们仅仅是一张图片罢了。

那么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吗?说真的,不知道。因为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比如我读《乌合之众》会知道从众心理的影响。这其实可以算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收获,而当我们聊起这本书的时候,自然也会先抛出这个总结出来的观点。这时候对方就会接了,因为他们在那些碎片化的精讲中,就直接拿到了这个观点,随后我们开始针对这个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此时就会出现两种方向。一种是自身理解比较丰富的,会与我仔细探讨,而大部分呢,则是无法进入后续话题,为啥,因为他们就只有这个观点而已。这就像是解一道数学题,我们是从头解到尾得出答案,而他们直接拿到的就只有参考答案那一页,这你还聊啥。

我们知道一本书,通篇十几二十万字,或许只有一到两个观点。然而即便是只有一个观点,这本书就是非常成功的,因为有很多书,其实通篇都是废话。那么既然如此,我不是应该支持去粗取精这种方法么,为什么会极力反对呢。因为很简单,我们身边几乎随处都可见得一些名人名言,我们自己也能随口就说出一两句来,但是就这么一句话,要去参透,明白,理解乃至执行,怕不是要一辈子。所以你看到这句话了,精华在这里了,对你真的有用吗?大概率是没有的。

所以一本书,哪怕只有一个观点,他也需要层层铺垫,用你能够明白的话来引出观点,再举大量的例子进行多角度的反复论证,最后给出一些参考方案。那么,这本书的所有内容都是为这个观点来服务的,因此他们都有存在的意义。而倘若只给你这么一个观点,能有什么作用呢?无非就是拿出来炫耀的作用罢了。

碎片化学习的另一个弊端则在于一知半解,我们知道,任何一句话都是需要前后文来配合理解的。但是如果你本身就没有去看前后文,则很容易断章取义,从而理解到了另外一个方向,很有可能就是错误的方向去了。完事儿人家还死命跟你杠,说我在哪里看到就是这样,但是大哥,你就只看了那一句话或者那一段话,人家前面说了好几页的你是压根没看着啊。

最后一个问题则是,我们晓得,每个人因为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对一些事情乃至观点的理解也不同。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是会被所有人所接受的,同样,有很多近乎正确的观点放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也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才能够具体执行的。我们说读书读书,不能死读死信,很多人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书中说的全都是对的,人家都能出书了,能不比你牛?话不是这么说的,有些观点,因为历史和环境的问题,已经过时或者迭代了,而有些作者,真的就未必有我牛,写一本书弄个书号,三万块钱的事儿,我也花得起。尽信书则不如不读书。

所以说碎片化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直接拿到了一些现成的东西,而没有学习的过程,类似应试教育,唯一的作用无非是用来应付面试,或者是在聊天的时候可以不断抛出炫耀而已,对于自身的成长,不能说是毫无用处,也算是微乎其微了。

所以与其每天上厕所的时候刷那么几分钟,不如睡前捧起书好好读一会儿。

Trackback from your site.

Leave a comment

Connect with FIBONACCI

Everyone all live in parallel with their own trouble.